事跡概要:
尹小華老師從2008年至今擔任本科生及研究生輔導員,負責學院共青團工作、學生就業工作等。他堅持以“立德樹人”為根本目標,以“創業創新”為主要抓手,助力學生全面發展,用愛心呵護學生成長。
引領踐行,培育學生公益意識。他利用假期帶領學生奔赴大山、深入農戶調查實踐。近4年,團隊榮獲省部級及以上表彰9次,13名學生被評為“‘三下鄉’先進個人”。
悉心指導,培養學生創新、創業能力。近4年,他指導8個學生團隊榮獲“挑戰杯”等國家級獎項4項、省級獎項8項。團隊學生中有20人考取碩士研究生,其中,3人保送到浙江大學讀研,1人保送到華中農業大學讀研。
熱心幫扶,關愛學業、生活困難學生。他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家人,為情感問題學生解心結,為經濟困難學生尋資助,為考研失敗學生找信息,為就業困難學生做指導,有的放矢,精準幫扶。
他榮獲校級及以上榮譽37項,發表科研論文12篇,主持省級課題1項,參編著作3部。
主要事跡:
他是一位普通的輔導員,自從2008年走上輔導員崗位,一直扎根于基層,11年來一直與學生朝夕相處;他也是一位不知倦怠的輔導員,11年來,任何工作都緊緊圍繞“立德樹人”根本目標,以“引導學生、服務學生、培養學生”為宗旨,與學生為伴,永遠充滿激情;他更是一位懂得創新的輔導員,在總理提出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后,他就將“創業創新”這一工作思路作為主要抓手,培育學生的創業能力,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,帶領學生們在“挑戰杯”等高水平競賽取得一系列成績,暑期社會實踐也取得很好的社會反響。平時工作中,他愛崗敬業、尊重學生,時刻以學生的需求和成長為重,想學生之所想、急學生之所急,主動為他們提供各類成長平臺,讓他們有信心去展現才藝,有欲望去科研創新,有勇氣去實現夢想。
■ 呵護與關愛:讓學生“暖”起來
在尹小華老師的眼里,學生不僅僅是學生,更是他的弟弟和妹妹。他總是把弟弟妹妹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,對他們充滿了呵護和關愛,讓異地求學的學生時刻感受到了“家”一般的溫暖。
2014年6月的一天,班級畢業聚餐上,一名女生因為感情受挫,加上半年前父親又剛去世,雙重壓力之下情緒崩潰,突然倒地嚎啕大哭。尹小華老師知道后,立即到現場進行安撫,同時又再三邀請其男朋友從重慶趕到荊州協助處理,前前后后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,才促使他們感情復合。畢業后,該女生順利結婚成家,還電話跟尹小華老師報喜。
宜昌的小宋成績底子薄,自己又缺乏自主學習能力,多門課程不及格,不得不留級。當淳樸的家長得知自己的大兒子無法畢業時,頓時在辦公室里捶胸頓足,失聲痛哭。面對此景,也讓尹小華老師傷痛不已,他現場叮囑小宋,不要再辜負了父親的期盼;同時也向家長承諾,一定會好好教育小宋,爭取讓他明年能順利畢業。在尹小華老師的嚴厲督促和幫扶下,小宋終于順利地畢業了。2018年底,小宋和爸爸專程從宜昌趕到學校,告訴尹老師:他目前已經在公司上班掙錢了,以前是自己不懂事,幸虧有尹老師的教導……
小甘是一位新疆籍的孩子,性格敦厚,但成績較差,本應2018年6月畢業,但因不及格課程太多,不得不留級。得知留級消息的那段時間,小甘的情緒非常差,尹小華老師幾乎每天都聯系他、關心他,幫助他調適情緒。走出陰影后,他到上海一家企業進行就業見習,2019年3月,尹老師又多次給他打電話,提醒他要提前返校進行復習備考,爭取順利畢業。小甘說回來后會第一時間向尹老師匯報。
2019年2月,小玲的媽媽被查出白血病,小玲陪媽媽住院治療。得知此事后,尹小華老師立即聯系小玲,了解詳細情況,同時又一次為了學生發動學院全體學生力量進行募捐。
在學生眼里,尹小華老師猶如一陣“及時雨”,只要有困難,他一定會盡他所能去幫助每一位學生,去溫暖每一位學生。
■ 引領與實踐:讓學生“紅”起來
在尹小華老師的觀念里,大學教育的理念在于“立德樹人”,就是要培養新時期“又紅又?!钡默F代化人才。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,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道德觀,尹老師多次組織開展了主題教育活動,為廣大學生們講主題黨課,講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,講現今國家的偉大復興;組織學生們走訪紅安革命根據地,走訪毛主席故居,現場接受革命教育。
培育學生的公益意識和奉獻精神,暑期社會實踐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。2013年8月,尹老師帶領10名學生奔赴湖北省遠安縣的鄉村去支教,他們用青春的熱情給這里的留守兒童帶來溫暖。為了使讓孩子們聽得懂、學得快,隊員們還專門進行了家訪活動;為了使孩子們在學習中享受快樂,他們還特意準備各類趣味游戲。支教的同時,尹小華也讓學生們學會了責任和愛心。
2014年和2015年,尹老師還組織學生志愿服務隊開展了打掃校園衛生、照顧留守兒童、看望孤寡老人、清理古城墻垃圾等公益活動,盡學生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,讓學生在傳遞快樂和愛心的同時,收獲寶貴的成長和心靈的滿足。
2016和2017年,在“精準扶貧”這一時代感召下,尹老師兩次帶領學生實踐隊奔赴宜昌市興山縣的大山深處,與貧困戶同吃同住,進行扶貧調研活動。這兩年期間,團隊走訪了貧困戶200余戶,獲取調研問卷400余份,采集信息4000余個,撰寫了8000余字的調研報告。同時,學生們還將自己的所見、所聞、所感寫成了日志50余篇,在“今日頭條”上發表30余篇。該實踐活動也被“今日頭條、中國大學生網、大學生知識網、三峽日報”等媒體廣泛報道。
2018年暑期,尹老師組織學生隊伍,第三次奔赴興山縣大山深處進行暑期社會實踐,主要對鄭家淌村的產業結構發展進行調研。在翻山越嶺調研的同時,尹老師還組織學生對大山里的留守兒童進行支教活動,教留守兒童讀書、畫畫、唱歌、跳舞等。貧困戶調研和留守兒童支教,讓學生成長了很多,他們將自己的點滴感悟發表在“中青網”上,10人就發表46篇之多,這些都記錄著學生們的心路歷程。這些文章閱讀點擊量近13萬次,評論量近1.3萬條,點贊量31萬余次,轉發6.5萬余次,在全國3000多個團隊中排名第8。
2016年,實踐團隊被團中央學校部評為了“全國農科學子助力脫貧攻堅‘優秀團隊’”,同時被團省委評為“‘三下鄉’優秀團隊”;2017年,實踐團隊被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、中青網聯合評為了“優秀新媒體傳播團隊”,也被團中央學校部評為了“全國農科學子助力脫貧攻堅‘優秀團隊’”;2018年,實踐團隊被團中央學校部評為“全國‘三下鄉’優秀團隊”,獲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“全國百強傳播力團隊二等獎”,被中國作物協會評為了“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優秀小隊”;2019年,實踐團隊被中國作物協會評為“全國農科學子聯合實踐最具影響力小隊”;共有13名學生獲得“湖北省‘三下鄉’優秀個人”榮譽稱號。
■ 創業與創新:讓學生“學”起來
“只有大力促進創業和創新工作,才能更好地促進學風的轉變,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與成才”,尹小華老師一直都這么說,也一直都這么做的。
在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之下,尹小華老師大力開展了昆蟲宴、蝶翅畫制作大賽、專業基本功大賽等各類學科競賽活動,在校園內引起學生們的廣泛歡迎和喜愛。
“挑戰杯”比賽,是高校學科競賽的“奧林匹克”,動員學生參與“挑戰杯”,不僅能極大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,更能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示范效應。
2012年,尹老師想組織學生參加“挑戰杯”系列比賽,但是那些年,農學院從未有學生團隊在此類大賽獲得過獎項,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,一切都得從零開始。尹老師并沒有氣餒,決定把這個比賽當作硬骨頭,必須啃下來。他先自己學習相關規則,然后摸查學院所有的學生科研項目,主動請教指導老師們,看是否有適合的項目參加“挑戰杯”比賽。經過努力,農學院第一次在湖北省“挑戰杯”比賽中榮獲省賽銅獎。
自2012年獲省賽銅獎,取得獲獎零突破之后,尹老師指導的學生團隊幾乎每年都獲得省級以上大獎。2013年“挑戰杯”,團隊獲省賽一等獎和國賽三等獎;2014年,榮獲省賽銅獎;2015年,榮獲省賽二等獎;2016年,榮獲省賽銀獎和國賽銅獎;2018年,榮獲省賽金獎和國賽銅獎;2019年,同時榮獲“挑戰杯”省級銅獎、“互聯網+”省級金獎。
近4年,尹老師指導學生團隊共獲國家級獎項4項、省級獎項8項。團隊中,有20人考取了研究生。其中,3人保送到浙江大學讀研,1人保送到華中農業大學讀研。
參與“挑戰杯”的學生,已然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了典型示范效應,一定程度上,促動了學院“創業創新氛圍”和“良好學風”的形成。
■ 談心與幫扶:讓學生“能”起來
大四這一年,既是學生從校園邁向社會最關鍵的一年,也是承擔學業壓力、就業壓力最為沉重的一年。每年都有學生因考研壓力過大而處于崩潰邊緣,因為無法順利畢業而精神抑郁,因為就業迷茫而神情恍惚,尹老師就經常找學生談心,了解學生的實際困難,然后跟進幫扶,為學生的順利畢業保駕護航。
女生小田因為感情和考研雙重壓力,自2018年10月份以來,精神一直處于抑郁狀態。尹老師一直對該生密切關注,約談20余次,給予了極大的情緒安撫。后來,在尹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下,該生的情緒逐漸恢復正常,目前正在武漢一家企業就業實習。
男生小肖考本校研究生,因為英語基礎差沒有過線,考研本校失敗,該生處于迷茫中。一次談心聊天,尹老師了解到他的情況,建議他調劑到B區一所南部高校,同時還幫他聯系了該校的3位師兄師姐。后來,在尹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,該生順利完成了調劑,實現了自己的讀研夢想。
男生小張,因專業基礎弱,沒打算考研,但對“考公務員”還是“就業”,“本行業就業”還是“跨行就業”,該生一直非常困惑猶豫。談心過程中,尹老師替他分析了性格特征,剖析了行業發展趨勢。最后,在尹老師的建議下,該生在湖北一家生物公司就業實習。3月份電話談心時,該生對公司和工作都非常滿意。
每年畢業季,尹老師都要精準幫扶很多學生。自2018年12月份以來,尹老師共幫扶考研困難學生10人,提供調劑信息8人,幫助就業困難學生12人,幫助學業困難學生25人。
■ 言傳與身教:讓學生“跟”起來
尹小華老師非常喜歡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“學高為師,身正為范”。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,他深刻地知道,自己的思想理念、工作態度、言行舉止等無不對學生有著耳濡目染、潛移默化的作用。因此,尹小華老師時刻保持“愛崗敬業”的工作態度和“學習科研”的進取精神。
輔導員是一個神圣的崗位,選擇了這個崗位,就是選擇了奉獻。在這個崗位上,尹小華老師11年如一日地堅守著這份責任:“白加黑”、“5加2”,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情,家里有個手機充電器,辦公室也有個手機充電器,保持24小時不關機,經常為了一次學生請假,為了一次學生談心,周末都還往辦公室里趕。
家里有一個9歲的小女兒和一位老人,妻子在北京讀書已經是第五個年頭。這五年以來,都是尹小華老師一個人照顧老人和孩子,遠在北京讀書的妻子每年只回來十余天。一邊是200多位學生需要呵護,一邊是年少的女兒需要陪伴、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,尹小華老師經常痛恨自己分身乏術,不能兩者兼顧。
多少次從辦公室回到家都已經深夜了,孩子早已入睡,桌子上的作業還沒有來得及輔導;多少次不能陪孩子逛商場,不能參加家長會;也多少次接到了孩子老師批評的電話。然而,面對這一切,他只能對自己的孩子說一聲抱歉。因為家里只有一個孩子,而在學校,尹小華老師卻有300多個孩子,那是300多位家長托付給他的沉甸甸的責任!
工作的同時,尹小華還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與科研水平,目前承擔了《就業指導》、《形勢與政策》的授課任務。每次上課,他都精心做好備課,課堂上非常受學生歡迎。迄今為止,他發表科研論文12篇,主持省級課題1項,參編了《阡陌眾行》、《阡陌逐夢》等3本著作。
在工作中,尹老師一直堅持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,以創業創新為主要抓手,助力學生全面發展”的工作理念,時常用“一個關愛的眼神、一句溫暖的話語、一個關心的電話、一次寢室的走訪、一次開誠布公的交談”來踐行這個理念。他始終堅持:幫助學生,快樂自己!育人之路,他會一直堅定地走下去!